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中國歷史教育

前幾天,聽黃毓民的節目談到九七後學校的中國歷史科的問題,除了每年報讀的人數少之外,開設歷史科的學校也日漸減少,很多都以綜合人文學科取代,高中新課程後,通識成為必修科,很多學校便正式取消中史科。歷史科為甚麼會乏人問津?我覺得主要是教得沉悶,評核模式僵化,經常都問一些記憶性的年份,甚至規定標準答案。以前代課的時候,也試過教中史,教的時候尚可以,只是花時間找補充資料,但一碰到評核,就頭痛,該校規定平時要有默書,防止學生測驗考試寫錯字,測驗考試的題目一律按照書本的答案,別說學生悶,連我改的時候都很悶。更離譜的是,書本與作業的內容有出入,有勤力溫書的學生,作答時以作業的內容為答案,教師卻以書本的內容為標準答案,該學生根據作業的內容作答卻不給分。先不論書本與作業的內容是否正確,為甚麼老師教學的時候沒發現書本與作業的內容有出入?

教科書的編選以及學校選用教科書的眼光都會影響教師及學生的閱讀興趣,現時一些教科書的敘述語言頗差,有些連文法也不通。不知是否擔心教師或學生不懂一些生難字的發音,現時中史書也有加註拼音,但卻沒註明是粵音還是漢語拼音,因而學生誤把漢語拼音當作粵音。出版社編選的時候,難道沒有考慮學校用的教學語言嗎?

2 則留言:

M Man 說...

點解香港嘅教育好似有咁多問題呢?
我反對唔教中史. 連過去都唔了解, 判斷是非嘅能力點都會受影響. 而且中史可以好有趣, 好多小說都以史實做題材, 祇要老師真係熟悉歷史, 就有好多故事可以講, 一定唔悶.

Kitty 說...

教歷史的確很有趣,有時比教中文好,但課程設計僵化,很多教師不敢越雷池半步,未能啟迪學生的批判思維,只流於說故事,評核題都是預設的標準答案,於是歷史對學生來說只是死背一些年份和人名地名,失去了讀歷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