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素質與文學教育
嶺南大學在2007年12月20日至22日舉辦了「香港文學的定位、論題及發展」研討會,二十二日的題目為「香港文化、文學與教育」。
記憶中,何先生不但提及文字素質的問題,也談及他身為家長對教科書的不滿,也斯亦拉雜地談到葉輝先生的遭遇,寫了稿拿不到稿費,最後還丟了工作。
文字素質低落,固然與文學教育有關,多年從事語文教育的經驗,加上自身的學習體驗,致命傷是語文和文學分家,致使文學成為選修科目,文學逐漸被邊緣化。而語文科內所選的篇章,其實也不乏文學作品,問題在於文學作品如何教,怎樣教,怎樣選材等。
今天所見的語文科教學,已經逐漸走進語言學的領域,集中分析文本的句子結構、修辭手法,忽略了文本的主題。而為了方便講授修辭手法,又要講授修詞學的術 語,為了講授句子結構,又要介紹語言學的術語。於是,這些枝枝節節便佔去了大部份教學時間,學生多年下來,沒有真正讀過多少篇文章。
還有那要命的默書,又佔了很多課堂時間以及學生的閱讀時間,試問學生還有多少時間閱讀和寫作呢?
目睹這些現象,師資培訓機構的學者,也提出不少改革的辦法,從課程設計、教學法以致選材,都提出了一些初部的理論。但是在語文教育內勢孤力弱的師資培訓工 作者,長期被人忽視,發出的聲音沒有多少人願意聆聽。這就是文化與文學把教育排除在外的惡果,結果是互相批評、互相指責。為何三方不能一起對話呢?別忘 了,課堂語言、教學語言也是文化的一部份,這也會影響文化的傳承。到底我們要傳承甚麼文化呢?
語文及文學課本上選取的文章,有來自內地及台灣的作家,有來自本地的作家,大家所用的語言不一樣,如何用一種語言來統攝所有作品的特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