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日星期三

從背影看文學教育

前幾天,看到葉輝在文中談到朱自清的〈背影〉,他提到此文有兩極的現象,有人很喜歡,有人很反感。不禁想起當年讀〈背影〉的情形,朱自清筆下的父親,是個很普通的人,也是個很長氣的人,使得作者年少的時候很討厭他,到作者為人父後,才想起父親的背影。作者筆下的火車月台寫得很細緻,卻偏偏與香港的火車月台不一樣,當時看了文字後,完全無法從文字中想像那月台的外貌,就更難理解作者父親攀越月台的情景。記得當年也在教育電視上看到一個肥胖的身軀攀越月台的景像,但是沉悶的教育電視無法吸引我的興趣;加上現實生活中的父親不是那樣的,少年的自己更無從體會朱自清的心境,此文對我來說太過於說教了。
待長大後,離開了生長之地,與父親的距離拉遠了,依然無法體會朱自清的心境。當自己的角色轉變,要拿這文來教學生的時候,也頗感困難,自己都覺得那篇文章太說教,又怎樣教學生呢?課程的範文無法改變,於是只好依書直說,既感動不了自己,也無法感動學生。
多年後,在一次師資培訓的旁聽課上,看到一位老師使用劇場的方法教導學生演繹該文,她先讓學生站起來,在教室內自由地踱步,然後回憶父親的一個典型動作,然後便把該動作固定下來,我在旁看到有些學生的父親是愉快的,有些學生的父親是不茍言笑的,有些學生想起父親便在哭,……。文學教育便在此發揮了作用。每個人的父親都是不一樣的,文章也有很多種解讀方法。

沒有留言: